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宋代辛弃疾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写景   生活   农村   美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边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们已经尝过了新收割的西水边上的早稻,隔着墙打来酒,炖上细鳞鱼。

忽然间下了一阵雨,使人感到凉爽,可是一会儿连一点云彩也没有了。卖瓜人已走过竹林旁的村庄。

注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常山:县名,今浙江省常山县。

陇(lǒng):高地。

踏水:用双脚踏动水车。

禾早:早熟的稻米。

尝新:指品尝新稻。

沽(gū)酒:买酒。

纤鳞(lín):小鱼。

更无:绝无。

霎(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创作背景

赏析

词的上片通过选取江南农村独具特色的题材和生活场景,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达了洋溢在作者心头的喜悦。“北陇田高踏水频”,北面高地上的农民在不停地踏着水车,灌溉农田。“频”充满动态和声势,也暗示出农民在农忙时节的辛苦勤劳。“西溪禾早已尝新”,与此不远的一个村庄,农民们已收割完早稻,他们已碾出了新米,蒸出了喷香的米饭。“尝”写出丰收年景的来之不易和丰收年景里人们的喜悦。“隔墙沽酒煮纤鳞”,一天的劳作结束,煮上从河里捞到的细鳞鱼,倒上白天买来的酒,有吃有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惫和辛苦都烟消云散了。上片三句描写的是三幅画面,三幅画面地点不同,风采各异,似同时(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帘,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生动独特的农村生活画卷。“北陇”“西溪”“隔墙”等词语不仅突出了乡村气息,更暗示出空间的开阔广袤,读来让人思维活跃疏宕,毫无局狭之感。

下片通过夏天风雨不定独特天气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换头两句“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就在人担心要下雨的时候,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又无影无踪了!表意一波三折,波澜起伏。这两句写夏天独特的天气变化,内容倒平常无奇,但表达上有不凡之处,形式上少了几分词的随意灵活,多了几分诗的整饬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但此时,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风雨阴晴上,而是在最后的结句“卖瓜人过竹边村”一句。有了这一句,前面的风雨阴晴变化即是过眼烟云。至此,小令的境界顿然跃升。

上片先写北陇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尝新,继写沽酒煮鱼。足见农事辛勤,生活安乐。下片写忽降微雨,清凉宜人,转眼云影飘散,蓝天当空,卖瓜人在绿竹丛生的村庄推销产品。通篇清新淳朴,生活气息浓厚,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浙西农村图。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14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临高台

两汉佚名

临高台以轩,下有清水清且寒。


江有香草目以兰,黄鹄高飞离哉翻。


关弓射鹄,令我主寿万年。

写景    乐府    豪迈    登高    抒怀   

怨词

两汉王昭君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写景    写人    伤怀    闺怨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魏晋陶渊明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写景    抒情    向往    隐居   
© 2020 唐诗三百首 | 意见箱 | 纠错 | 申请收录 | 邮件:web377@qq.com| 豫ICP备16001114号 |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及搜索引擎,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处理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