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鹚

唐代李白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


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

写景   动物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一只孤独的白鹭鶿,欲下到秋天寒冷的河水中捕鱼喝水,像一片飘飞的霜雪。

心闲体娴不忍离去,独立在沙滩的边缘。

译文二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有一只白鹭鸶从天空往水面低飞掠过,时不时碰到了湖中的秋水.它那孤单的洁白身影,就好像是缓缓飘降的霜雪一般.

我想,白鹭鸶的心境一定是很悠闲的,它静静地站立在沙洲旁边,并不急着飞走.这种清静悠闲的心情可真让人羡慕啊!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这两句是说,一只白鹭从空中飞入秋日的水中,像是白霜坠入水中那样洁白鲜亮。秋水泛白,蓝天之上孤飞,其白鲜明。白鹭、秋水、孤飞、坠霜全状白色,不觉其赘,反觉愈美,可谓神来之笔。

注释

鹭鹚:属水鸟,与鹤鹳相似,体长约一尺六七寸,嘴长翅大身瘦,腿细长,不善飞,头部后端有白色长羽毛数根,脚黑迹四,钩爪端黄绿色,常居沼泽,觅食虫鱼,有灰白二种,因其背胸部,羽毛毵毵如丝,故以名之。

赏析

《白鹭鹚》是一首五言绝句。咏物诗,作年不详。李白以清霜喻白鹭鸶皎洁孤高情状,当是秋日沙洲即景,亦托孤禽写自身清雅拔俗之品也。

首句“白鹭下秋水”以对比手法,使白鹭的形象特别凸出,在天与水明亮而空阔的衬托下,具有空灵透明的效果。

次句“孤非如坠霜”强调辽阔空间之中此单一的动态引人注意。“如坠霜”则一方面暗示洁白无垢之美,另方面,白鹭与霜之间的类比关系,也暗示了白鹭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三四句是前一动态的终结,也是新的发展。“心闲”意味着“孤飞”的心境并非无助的孤单,而是逍遥的自在,为了使这种感觉有更进一步的酝酿,白鹭暂且停止了飞翔而独立沙洲之旁,成为静止的画面,天地水光为其背景,一点白影寂然不动,意态至为优美。

此外,“且未去”既指孤飞之暂时停止,同样也指出沙洲之独立也是暂时的,于是隐含其后的意义便不难窥见:独立之后仍将孤飞,正如孤飞之际时有独立,这不啻把白鹭欲飞则飞,欲止则止的自在生活生命完全表露出来,诗人本身化于其中同享自足之乐的情趣也就不言而喻了。

品析:李白情趣之广,有如一位极善写生的画家,或极善捕捉镜头的摄影大师,对白鹭“动”与“静”两方面的描写可谓绝妙。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秋天本来就有一股寒人之气,而白鹭入水捕鱼,其势迅疾,使人目不暇接,真是“孤飞如坠霜”。捕食了鱼,悠然自得,“心闲且未去”,此地正好,又何须它务呢?故“独立沙洲傍”,有如老僧入定。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16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临高台

两汉佚名

临高台以轩,下有清水清且寒。


江有香草目以兰,黄鹄高飞离哉翻。


关弓射鹄,令我主寿万年。

写景    乐府    豪迈    登高    抒怀   

怨词

两汉王昭君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写景    写人    伤怀    闺怨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魏晋陶渊明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写景    抒情    向往    隐居   
© 2020 唐诗三百首 | 意见箱 | 纠错 | 申请收录 | 邮件:web377@qq.com| 豫ICP备16001114号 |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及搜索引擎,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处理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