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149篇诗文

人物生平

  
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因与其祖父同日生,故名为寿,后改名濂。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至宋濂时才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因其母怀孕仅满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时多病。为人聪明、记忆力强,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

等,精通《五经》。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至正九年(1349年),因危素等举荐,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至正十年(1350年),入仙华山为道士,实则入山著书。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入小龙门山著书。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
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濂推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
、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
  至正二三十年(1363年)五月,朱元璋建礼贤馆,宋濂等人均在馆中。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诏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祎为总裁官。
  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诏修《元史》,至二月开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学士、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同年八月,《元史》书成,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洪武三年(1370年),因欧阳佑等儒士采得元朝事迹还朝,朱元璋遂于二月初六开局续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祎为总裁,至七月一日,全书告成。七月,因失朝被降职为翰林编修。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
  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张唯、王辉等数十人,将他们都任命为翰林编修,以宋濂为其师。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仍兼赞善大夫。八月十六日,与詹同同任总裁,奉命修《大明日历》,九月开馆,至次年五月修成,又辑其中五卷为《皇明宝训》。同年九月,朱元璋为散官分阶定俸,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命他参中书大政,宋濂婉辞。
  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月一日,朱元璋命宋濂等考定丧礼服制。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宋濂跟随太子朱标及诸位讲武中都。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十日,朱元璋命宋濂与朱右等定王国所用礼。六月,除任翰林学士承旨,其余兼官如故。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亲自饯行,并命宋濂之孙宋慎送其回家。宋濂以头叩地辞谢,并约定说:“臣没死之前,请允许臣每年来宫内觐见陛下一次。”回乡后,宋濂每年乘着帝庆节的机会如约进京陛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七十二岁。临终时,正坐敛手而逝,当时夔州的官员都前来赠赙哭祭。知事叶以从将宋濂葬于莲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将宋濂转葬华阳城东。
  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年间,蜀王朱申凿曾至宋濂墓前祭拜。

介绍

  
青年时代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于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 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

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
,《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

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

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
《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
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
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如《
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详细介绍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传》写出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能取一种同情的态度,都写得较出色。《送东阳马生 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动人。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
  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朱元璋称他是“开国文臣之首”,
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宋濂与
,刘基并列为明初

文学成就

纪念建筑

  
故居遗址位于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上柳家与禅定寺中间,潜溪南岸:面积约400多平方米。 在距上柳家东北角约200米处,这座据说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1800多年)的古老寺庙——“禅定古寺”,这里香火旺盛,来自义乌和金华本地的香客络绎不绝。据“金东区人民政府网站”记载,禅定寺曾经是金义浦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活动场所,是金东区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场所。

评价

  


并称“明初
文三大家”。刘基称颂为“一代名儒”和“当今文章第一”。
赞颂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

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太祖御端门,口释
《三略》。濂曰:“《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孝友敬恭、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是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宋濂的诗文

题新竹图送张齐贤

明代宋濂

猗猗淇园竹,写之纨扇中。持以奉翁寿,期翁如武公。

和苏编修㳺东明山诗

明代宋濂

东明胜槩实佳哉,图画天然八面开。云影入帘纷似絮,峦光染袂绿于苔。

学书犹忆临池写,采药曾经带雨栽。祗为鱼龙期变化,致令猿鹤互惊猜。

数茎白发虽侵镜,百鍊丹心不作灰。中使传宣承顾问,东朝进讲每低徊。

月移禁掖藏书署,花压瀛洲视草台。岂意衰龄沾异渥,因兹胜赏得重陪。

丁宁杉桂无奇句,约束溪山属骏才。倚杖指林寻故迹,赐衣湿雨借新焙。

名编递玩丛如笋,嘉卉当筵粲若杯。松鼠沿窗行且偃,山禽窥客去仍来。

但知笑齿时频启,何事愁肠日九回。寄语山灵休厌我,看花莫待作诗催。

义侠歌

明代宋濂

德兴董国度,其字为元卿。宣和举进士,籍籍多文声。

初调胶水簿,其地近东溟。筮日别母妻,匹马赴驿程。

居官未一载,金人忽渝盟。中原相继陷,无由遂归耕。

翀天乏羽翼,俯首走伶俜。流寓逆旅氏,更变姓与名。

逆旅恤畸孤,买姬奉使令。姬性多黠慧,姿色更娉婷。

恻然怜卿贫,孳孳学经营。镌石作巨硙,市驴使旋萦。

粉麦白如玉,贸易入南城。从此日优裕,寒谷化春坰。

新居巧缔构,高楼耸朱甍。陌阡接东西,秋风熟香粳。

开尊醉花月,弦管杂匏笙。卿终不自怿,叹息或涕零。

长跪敬问之,岂妾无异能?家事不牢落,胡为日怦怦?

卿曰尔不知,我实为南氓。家有鹤发亲,无从问死生。

念此心欲折,梦魂亦茕茕。姬言我伯氏,义侠天下称。

卿胡不早言,俾卿得归宁。未几有奇客,轩然过门庭。

虬髯赪玉面,九尺长身形。高骑紫骝马,好似汉灌婴。

下马入门坐,气象犹生狞。揖卿使卿拜,此乃妾之兄。

呼童刺羊豕,开燕罗兕觥。酣饮直至夜,月影移前楹。

姬起属前事,郑重语加精。是时金人令,南官不自鸣。

便差县官缚,藁街受极刑。卿因讳其说,踧蹐弗能胜。

客乃奋髯怒,责卿何不诚。我以女弟故,冒禁挟子征。

卿胡反致疑,视我为凶伧?急取告身来,庶几足依凭。

不然擒赴官,命与鬼录争。卿惧不敢喘,有言一一听。

客去甫一日,控马来相迎。命姬欲共往,姬谓幸少停。

卿先随兄去,不必怀战竞。妾有自制袍,赠卿意盈盈。

兄或持金赠,示之辞弗承。仓黄别就道,有涕如悬缨。

疾驰至大海,海舟在水横。客令卿前登,迅速类建瓴。

舟人敬日畏,一如事神明。未渴奉马湩,未饥具羊羹。

财方达南岸,客已在旗亭。勺酒对卿饮,论言极崇谹。

历陈太夫人,年已近耄龄。赤手得返国,何以娱其情。

黄金二佰两,卿当置诸絪。卿谢不敢受,客竟委之行。

卿追至门外,举袍若悬旌。客骇且大笑,吾妹实豪英。

吾事未能了,有怀当再倾。卿归拜慈母,慈母惕然惊。

意谓从天降,稳驾仙人軿。南北望已绝,音耗无由侦。

今晨得再见,死草再发荣。喜极继以泣,阴云为冥冥。

妻儿亦亡恙,一一列前庭。更阑共软语,秋花上青灯。

取袍当户著,袍缝烂然赪。箔金满中贮,碎若剪凤翎。

逾年客果至,携姬重合并。乡人竞聚观,皆曰见未曾。

朝廷录卿官,添差尉宜兴。卿妻曰余氏,悍妒仍骄矜。

遇姬多亡状,禁摄如冻蝇。甚或加棰掠,人谏了不惩。

卿力弗能制,白昼若沉暝。姬因不告去,飘若风火升。

吾闻古义侠,史册每足徵。受恩能尽死,义重身则轻。

未必识书传,文华耀晶荧。卿为名进士,岂不读圣经。

奈何负恩义,犬豕羞为朋。追述义侠歌,读者当服膺。

© 2020 唐诗三百首 | 意见箱 | 纠错 | 申请收录 | 邮件:web377@qq.com| 豫ICP备16001114号 |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及搜索引擎,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处理该内容。